看了渣渣和刘思维他们两组PK之后,主持人说他们两组所争的是最后一个毕业表演赛的名额。这是告诉观众本阶段的赛事已经阶段性收官了。不过有一个现象倒是让喜欢喜剧的小编有些好奇和新鲜。大家都知道,中国喜剧界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喜剧的内核是悲。而且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原创者是陈佩斯老师。但是,这期节目里他又无形中否定了自己曾经说过的这句话
事情发生在三位导师对于曹阳阳和谈元《梨园旧事》的点评上。的确,就像陈佩斯和英达所点评的那样,这个作品煽情有余,笑点不足。英达说这个作品过于悲怆了。而陈佩斯说得更直接:“走错门了,你们应该到‘金牌悲剧班’去报名。二位情怀太重,这种太重的情怀,带到作品之后,就成了制约我们的东西了,会影响我们的喜剧表达。”当陈佩斯说句话的时候,我立马想起了“喜剧的内核是悲”这句名言了。
至此,小编就有些迷糊了,陈佩斯刚才的点评和之前的那句名言,我们到底该信哪个呢?可以说,我认同陈佩斯点评时的那句话,喜剧本来就是搞笑的东西,但是那句名言又该怎么办呢?迷糊!这次郭德纲对于曹阳阳的点评也是如此:先学吃饭,再学养家。先学吃饭,就是包袱得响;再学养家,等咱们这个活好了之后,再谈思想性。其实郭德纲这句话最直接了。小编总结起来就是:谈感情伤包袱,包袱都不响,谈什么吃饭?
可以说郭德纲的喜剧理念前后都是一致的,但是陈佩斯的理念,前后就显然不太一致了,所以小编就觉得很费解了。好吧,接着说一下本期的喜剧作品吧。前面已经谈过曹阳阳的《梨园旧事》了,下面就不再多说,严格来讲,它并不是真正的喜剧。那么剩下的就是四组学员的作品了。先说韩云云的《猫狗流浪记》,这个作品形式和主题都挺洋气的,演出形式跟百老汇的风格差不多,给人不一样的审美体验。而主题呢,又是爱护小动物。
这个作品给小编的印象是煽情有余,笑点不足。在开始的时候,还有一些不错的包袱,搞笑指数也都不错,但是后面基本上就没有笑点了,就只剩下煽情了。另外,作品依然带着开心麻花的流弊,人力物力铺张较大,走的依然大话剧的路子——先做故事后加包袱。但是往往都是故事做得很好,包袱最终却没有几个,搞笑的效果自然就差了。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李丁和董建春,本期节目再创出一部黑马作品。
整个《游湖借伞》有故事、有铺垫、有包袱,前期故事铺垫得相当透彻,所以后面的包袱就抖一个响一个,观众看下来就相当过瘾。特别是李丁,在铺段子和抖包袱时的节奏掐得都特别紧,节奏一紧笑点自然就出现了。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,李丁也暴露出了一个不足,他的紧张很明显地写在脸上。他那张嘴看着像笑,实际上那是特别紧张造成的。相反,董建春的表情看上去就舒服多了。
关于渣渣王雪东的《电梯奇遇》,小编可能跟三位导师的意见完全不一样。我根本就不同意的陈佩斯和郭德纲的意见。郭德纲首先就质疑了外卖小哥帮人搬家的行为,他这么一质疑,整个作品就不用玩了,连存在的可能性都没有了。而陈佩斯的想法也不对,他要把遇见鬼之前的戏码大幅度压缩。这小编就更不同意了,正是靠着前面的包袱来炸场呢,场子炸开了,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幽默信任通路也就打开了。
前面这一段做得相当用心,采用的是边铺边抖的手法,而且效果特别好。并且前后包袱之间除了简洁的铺垫之外也没有任何废话。这期间,语言包袱、动作包袱,不论在火候和节奏上,王雪东掌握得都很好。并且这些包袱不是把三位导师也都逗得开怀大笑吗?试想,喜剧小品的目的,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吗?别跟我说什么思想性、故事性之类的话,这话三位导师都不信,没看到上面三位导师对于曹阳阳作品的点评吗?
刘思维、徐慧强的《奇幻眼镜》的剧本相当不错,矛盾冲突也是一环套一环的。表演时,观众的心也始终悬空着、焦虑着,看这样的剧情跟踩钢丝差不多。不过,最终呢,矛盾也得到有效解决了。看上去这个故事链条也还算不错。但是,问题也是特别明显的。那就是作品里强子的思想转变也太快了。实际上,转折这一处的劲儿就有点使得过于笨拙了,其实,完全可以做出一个比较巧妙的转折,转折之后,弟弟的心病一下就清除了——原来是误会。
还有整个作品看下来,喜剧包袱不是特别密集,包袱的搞笑指数也不是特别大,让观众揪心的时候多,让观众大笑的时候太少了。可以说在喜剧包袱上,这个作品照渣渣的《电梯奇遇》差得太多了。另外,三位导师在点评时,更加注重故事线的扎实性与完整性,在这一点上渣渣稍嫌吃点亏。但是,我并不认为《电梯奇遇》差什么,那也是一个相当用心的作品。不论是本子,还是表演,都没什么问题。